最近网上关于雾霾的论点很多,红蓝双方交锋,相互博弈,给我对雾霾的理解带来些许启示。什么是雾霾?雾霾是怎么产生的?雾霾产生的根原因是什么?
一、什么是雾霾?
霾,形声。从雨,貍( lí)声。本义:风夹着尘土。说文解字注:风而雨土为霾。古义指的是大风扬尘的天气(沙尘暴)。今义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换句话说,霾在古代指的是一种天气现象,而今天则是空气污染。前者是自然现象,后者则是人祸。最近也有地方说是要将雾霾定义为自然灾害,不知道是否也截取了“霾”字的古义。其实,关于霾的定义是什么无关紧要,问题是对霾的定义的初衷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因为它是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心不古。
二、雾霾是怎么产生的?
质量互变定律是哲学上三大规律之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环境中排放大气污染物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霾的出现则是大气污染物的质变。也就是说在一个地区,如果大气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就会产生霾。就好比在一个100人的会议室内,一个人吸烟,对整个会议室的影响不大,人们感觉会议室的空气还是很清晰的,倘若有10个抽烟,人们就会觉得空气很污浊,倘若这里面的人抽的烟又都是劣质香烟,人们就会觉得很呛。如果这些人抽完一根烟不再继续抽了,过一段时间室内的空气又好了起来。若是这10个人抽完,另外10个人又接着抽,如此循环,恐怕这个会议室的空气必是烟雾弥漫了。雾霾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看到APEC蓝、阅兵蓝、G20蓝等等,这和在会议室内抽烟的道理差不多,突然主持人说禁止吸烟1小时,那么在接下来的1小时内会议室的空气质量会得到暂时改善。或有在会议期间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的,把会议室内的烟气传到隔壁的会议室,或是户外。而参加会议的人则充当了空气净化的角色。
其实,这里说的就是一个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问题。还记得2011年发生在浙江德清的血铅超标事件吗?除了卫生防护距离等客观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污染物排放总量。一个园区每家企业的污染物都达标排放,但是不代表不对环境构成污染。众多家企业排放出的污染物进行叠加,如果最终的总量超出了区域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污染物无法通过自然循环被消化,最终停留在了空气中、水中、土壤中,日积月累,最终形成污染事件。
此外,影响雾霾产生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什么北方地区容易产生雾霾,或者雾霾持续的时间长,而南方相对较少。甚至有些景区为了制造清晨村庄烟雾缭绕的效果而故意架起柴火来制造烟雾却没有造成雾霾天气,这都与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而这种自然环境不是什么厄尔尼诺现象、刮不刮北风有关,纯粹的是绿化和降水。大气污染物不会凭空的消失,刮北风也只是将雾霾从一个地区刮到另外一个地区,或是吹来的新鲜空气对雾霾浓度进行了稀释。大气污染物的消失一定是通过自然的循环系统进行了固化。比如说降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进入河流,汇入大海;也有些被植物吸收成为绿色植物组织中的一部分;还有就是通过人的呼吸进入肺部沉积了下来。
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空气大约15—20立方米,一个2000万人口的城市,理想状态下,通过人的呼吸可以净化3—4亿立方米的空气呢。如果按照雾霾的高度500范围计算,可以净化60—80万平方米的面积。这只是一个无厘头的玩笑。其实,净化空气最主要的还是绿化和降水,且绿化和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绿化多,降水也多,进而山青、水秀、空气新、人好。
三、雾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有人说雾霾的产生是工业污染物,也有人说是车船尾气排放,建筑施工,还有说是冬季取暖,秸秆焚烧,甚至还包括了炒菜做饭等等。这些都没错,都对雾霾的产生负有贡献。然而,这些都是雾霾产生的表象,不是雾霾产生的根源,那么污染物总量超标算不算是根源呢,也不是。雾霾产生的根原因是利益方博弈的产物。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博弈。这里的博弈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不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自然是从来不和人进行博弈的,如果人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会give you a color see see(teach you a lesson)。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关于污染博弈早有人阐述。说的是: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但政府并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所有企业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价格就要提高,它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甚至企业还要破产。
这是看不见的手的博弈。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调节下,任何企业都不会傻到单方面增加环保投入进而提高成本使得产品失去竞争力而破产的,除非他是一个有良知的寡头垄断企业。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再来分析企业的定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对吗?我觉得当企业冠以以盈利为目的的时候,这个定义就存在了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没错,但是企业除了其经济价值之外,还有其他社会价值。所以,我想企业的定义应当是:企业是分享价值的组织。价值包括了很多方面,如利润、文化、产品、服务、就业、社会责任等等。这样的话企业的社会职能得到充分明确,企业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职能,比如说环境保护,减少恶性竞争。
还有一种博弈是看得见的手的博弈。在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裁判员如何去裁定和平衡二者的关系,这又是一种博弈。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我们必须肯定。但是,要发展,如何发展,发展什么,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或者说我们要投入多少成本,发展和投入之间需要进行一个平衡,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所扬弃。比如说供给、去产能。为什么国外老是诉讼中国反倾销,其实是和我们的产能过剩有关联的,国内消费不掉的产品,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只能以低廉的价格换取外汇,用n件飞机模型才能换回一架真飞机,实际上是在浪费国内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他人做了嫁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有时候这样做是迫不得已,但是老这样做也是不行的。
再者是价值观的博弈。是先污染再治理,还是边污染边治理,还是少污染少治理是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而就在争论之中,污染爆发了。粗钢炼的再多也不能建造航母,只能用来做建筑材料,然而盖的楼房再多只是增加了环境污染,浪费了土地资源,想要再恢复土地功能可就困难了。
诚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攒了很多钱,但仔细想一想,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们需要钱来做什么呢?钱是一般等价物吗?我想自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的时候,钱现在恐怕已经不是一般等价物了,因为它不再体现出产品的价值,比如说房屋的价值和房价,它现在只是代表了政府的信誉符号。美国政府有着悠久的借债过日子的历史,倘若那一天美国说我无力偿还债务及支付利息(历史上美国干过这种事),最终导致的是信用体系的崩盘。“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当信用体系丧失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
综上,雾霾的产生,其根源不是简单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政治、经济问题,是二者之间的博弈。